非洲华人网 | 非洲华人论坛 | 非洲华人微信群|非洲投资 | 非洲旅游

 找回密码
 注册为非洲华人网会员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3348|回复: 0

[转载] 埃及最后一代古墓居民:世代相传古墓生活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7-9-16 06:58:59 |显示全部楼层
埃及南部卢克索生活着这样一群人,他们以古代法老王的千年墓室为家,吃在古墓,住在古墓。
    埃及政府以保护、开发考古区域为由,让村民搬离生活了数百年的古墓。

    英国记者奈杰尔·里夏尔松实地采访后在5月27日出版的《星期日泰晤日报》载文感慨:这是考古业界的一个胜利还是人类生活的一出悲剧?

    世代相传古墓生活

    古尔纳是卢克索一个小村庄,位于尼罗河西岸,离大名鼎鼎的“国王谷”很近,也就几分钟“驴程”。

    村民是贝都因游牧民族后裔。几个世纪以前,贝都因人游牧至这片沙漠地带,偶然发现了法老王的墓室,于是将其作为挡风遮阳的栖息地。随着时光流逝,越来越多的贝都因人在此定居,繁衍后代,逐渐发展成一个有着数百户人家的村落。村民称古代法老王的墓室为“岩石房”。他们一度以贩卖“自产”的文物为生,有些人更是制作赝品的行家里手。

    为了更好地开展文物挖掘工作,埃及政府下令古尔纳村民搬迁。里夏尔松看到,村民穆罕默德·伊斯梅尔的“家”成了一堆废墟。他的“家”原本有两层,地下一层是原有墓室,地上一层则是加盖的房屋,共有8间房,对全家9口人来说,宽敞而舒服。

    53岁的伊斯梅尔身穿灰色外套,头戴白色头巾,彬彬有礼,颇有绅士风度。回忆起推土机推倒房子那一幕,生于斯、长于斯的他难掩伤感:“当它(房子)倒塌的时候,仿佛我自己倒下一般。”

    政府出资为搬迁村民建造“新古尔纳”。在只有两间卧室的新家,伊斯梅尔总觉得很局促,于是他每天去兄弟家,看看那片自己出生成长的地方。兄弟家就在伊斯梅尔老屋隔壁,尚未被推倒。

    伊斯梅尔带领里夏尔松参观他“家”的地下一层,虽然埋在废墟下,但依然保存完好。几个房间小而平常。一边走,伊斯梅尔一边介绍,这间长方形的用作厨房,那间储藏室里养了几只鸭子。然后,眼前出现了一扇木门,门上挂着一把木锁,看起来有些年代了。伊斯梅尔推开门,打开灯,另外一个世界便显现出来。

    庭院、门厅、走廊、大厅、壁龛——典型的法老墓室设计,仅走廊就长10米、高3米。大厅地面上散落着塑料袋、一个茶叶滤网和一把扫帚;墙面的石灰和精美图案早被破坏殆尽,裸露出坑坑洼洼的石灰石,有的地方一片漆黑,显然是被火或油灯所熏。

    “我的祖父就住在这里,”伊斯梅尔说。他又指着筑有壁龛的墙说:“我想那可能是用砖砌起来的,后面有更多墓穴。”

    亲身参与文物挖掘

    “40具木乃伊,项链,金子,”伊斯梅尔兴奋地讲述着100多年前当地两兄弟找到宝藏的故事。

    19世纪70年代,阿卜杜·拉苏尔家族兄弟俩在古尔纳村和哈特谢普塞特女王神庙之间发现一个墓穴,里面存放着40具木乃伊,还有大量黄金饰品。兄弟俩将宝藏雪藏起来,只将少数几件流向文物市场。但世上没有不透风的墙,数年后即1881年,宝藏的秘密大白于天下,震惊世界。那些木乃伊中包括古埃及历史上非常著名的第19王朝(公元前1300年-公元前1200年)的几位统治者:拉姆西斯一世、拉姆西斯二世和塞提一世。

    伊斯梅尔对兄弟俩佩服不已:“他们很聪明,没将发现告诉任何人。”他主动提出,带里夏尔松前往当年的挖宝现场参观。于是一行人顶着烈日出发,穿越一个山谷,爬上一段山坡,停在一个光滑的洞口。伊斯梅尔说,洞深10至12米,从洞底开始,通道两边纵向排布着墓穴。

    “40具木乃伊,金子,所有这一切,”伊斯梅尔重复着。他张开双臂,咧嘴笑着说:“如果我能找到什么,我就发了!”

    伊斯梅尔接着带领里夏尔松拜访阿卜杜·拉苏尔家族后裔马哈茂德,他是当年宝藏发现者之一的曾孙。这个家族似乎与宝藏有缘。马哈茂德的父亲13岁时亲历图坦卡蒙法老墓挖掘过程。

    法老墓中的宝藏令世人垂涎不已。马哈茂德的父亲回忆说,1922年挖掘图坦卡蒙墓时,面对宝藏,就连挖掘工程的赞助人也无法保持君子风范,给自己“留了一些小物件”。

    村民相助盗墓猖獗

    古尔纳村东南约200米处有一座被损毁的拉姆西斯神庙。一辆辆从尼罗河东岸驶来的旅游大巴经过神庙,直接驶往“国王谷”。游客不去驻足一观的神庙,昭示着欧洲人掠夺文物的斑斑劣迹。

    法兰西第一帝国皇帝拿破仑·波拿巴1798年用大炮轰开埃及国门,向欧洲人揭开了这个文明古国的神秘面纱。为满足欧洲社会对法老时期文物的渴望,寻宝者蜂拥而至探寻宝藏。

    19世纪上半叶开始,盗墓活动日益猖獗。寻宝者几乎将底比斯古城(现为卢克索)翻了个底朝天。拉姆西斯神庙未能幸免于难,被洗劫一空,寻宝者运走了神庙内一切能搬动的文物。为纪念这一“伟大”事件,寻宝者还抹去石块上的雕刻,再刻上自己的名字。乔瓦尼·巴蒂斯塔·贝尔佐尼便是其中之一,“贝尔佐尼1816”永久地留在了“作案现场”。

    贝尔佐尼的寻宝之旅收获颇丰。他将许多文物运往伦敦,其中包括塞提一世的雪花石棺。他开价2000英镑,想将石棺卖给大英博物馆,遭到拒绝。文物收藏家约翰·索恩1824年购下石棺。如今,这一石棺依然躺在索恩伦敦住所的地下室。贝尔佐尼最大的收获要数拉姆西斯二世半身像。当年,正是古尔纳村民的鼎力相助,贝尔佐尼才运走这一高2.7米、重逾7吨的雕像。

    强制搬迁反应不一

    尽管盗墓活动猖獗,但埃及文物最高委员会上埃及南部地区负责人曼苏尔·布莱克说,“国王谷”及其附近地区至少还有600座古墓尚未发掘,古尔纳村的“每栋房子底下都有墓室,这是世界上最大的考古区域之一”。

    “我们需要清空这里的人,然后根据总体规划,管理这一区域,”布莱克说。他也谈到改建和保留大约60栋房子,“这样你们就能看到他们(古尔纳村民)如何生活,如何睡觉,如何将墓室和居所融为一体”。计划中,这里将建一条人行道、一个游客中心和几家咖啡馆。

    其实,埃及政府多年前就希望当地居民搬迁,以便更好地开展文物挖掘工作,但由于村民抵制而不了了之。这次,政府下定决心将搬迁进行到底,出资2000万美元,在距撒哈拉沙漠边缘4公里处建造“新古尔纳”村。

    一些村民对此表示欢迎,欢欢喜喜离开古墓乔迁新居。采访过程中,一名妇女对里夏尔松翘起大拇指赞赏政府计划。

    但也有很多村民不满政府开出的“交易”条件。有人觉得新居不够大,有人觉得搬迁之后断了生计,他们曾在村里开作坊、咖啡馆和客房。村民穆罕默德·斯内克在“交易”中损失惨重,他在村里开了一家有12个客房的旅馆和一家餐馆,搬迁后就什么都没了。所以,他准备一直留守,除非政府派人把他强行抬走。

    也有人指责政府善后工作不完善。63岁老妪宰纳卜一直未婚,无权享受政府分房,她只能继续住在墓室,而大家庭里的30个亲戚已经搬进新居。

    布莱克则指责一些村民企图蒙骗政府,有些人其实多年前就搬出古尔纳村,却假装依然生活在村子内,以此骗取新房。

    作为一个外人,来自比利时的皮埃尔·库斯门特称埃及政府拆迁行动主要还是为了发展旅游业。库斯门特是一名埃及古物学家,现年25岁的他在古尔纳村工作生活了8年。(黄敏)
来源:新华网

发表回复

本版积分规则

非洲华人网站版权所有 www.chineseinafrica.com
免责声明:非洲华人网所有帖子均由网友自行张贴,文责自负,其内容不代表非洲华人网的观点和立场,
版主及非洲华人网对其内容不负任何法律责任。原作者或其版权拥有人拥有版权/著作权。
如果作者来函不同意将其作品张贴在本论坛,版主会尊重作者的意愿取下其作品。
版主保留删除有损本论坛健康的帖子的权力。
chinaafrica
返回顶部